摘要:这三种税在发达国家都是非常强的缴费型税收。 ...
只要货币增加,全社会的分工水平乃至生产力就会提高。
灵敏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意味着不同市场、不同期限的市场利率都会快速地对政策利率的调整作出反应,但当前的问题是,作为利率工具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和作为市场基准的银行间7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之间明显分隔。现在评估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可能为时尚早,但欧盟、美国、日本的经历还是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量化宽松政策是应对危机的极端性措施,不是日常的反周期工具。
但客观地说,自2013年以来,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政府干预金融体系必然会造成效率损失,但这个金融体系似乎并未妨碍中国在四十年改革期间实现高速经济增长并保持基本金融稳定,当然,金融风险并不少,尤其是银行不良资产,但都被政府逐步化解了。因此,抑制性金融政策直接造成了民营企业融资难,而大部分民营企业无法从正规金融部门获得金融服务,被挤到了非正规市场,进一步抬高了非正规市场的融资成本。另外,如果表内仍然保持原来的管制包括利率管制,那么回表的影子银行业务也就无法继续支持民营企业。二是央行资产负债表进一步扩张,伴随着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
2019年1月的采购经理指数(PMI)表明,传统制造业确实比较疲软(PMI为49.5),但代表新经济的非制造业却很强劲(PMI为54.7)。这些都意味着,即便央行不调整政策,金融条件也有自我紧缩的可能。总体而言,得出结论为,从规模观来看,中小银行越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越快。
现代经济增长从本质上来讲是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其背后则是经济结构不断变化从而导致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本文根据作者在孙冶方金融创新奖颁奖典礼上的主题演讲整理而成。首先,在不同发展阶段,其最优的产业结构是不一样的。所有制假说也得到了支持,即控制银行业规模结构效应后,非国有银行市场份额更高的省份,非国有企业比重更高的行业的增长速度也会更快。
本文一个变量是和每个省份的非四大国有银行的交叉项,即中小银行的分量对其产业发展的影响。新结构经济学倡导的是用新古典的方法来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与其决定因素。
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假说,是一个经济体每个时点上的产业、技术以及硬的基础设施和各种 软的制度安排等都是内生的,内生于其在那个时点上的要素禀赋和其结构。在产业和技术变化之后,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也相应完善,以降低交易费用,才能把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 进入 林毅夫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结构经济学 金融业 。实际上,就是要求其所在的产业必须符合这个经济体的要素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并且有合适的软硬基础设施。
早期金融结构应以地区性中小银行为主 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不同发展阶段由于要素结构不一样,产业技术的风险特性不一样,它对金融需求的特性不一样,金融服务的特性也应该不一样。当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过程就是结构不断变迁,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决定劳动生产率水平,而这些都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这些结论支持了中国2003年以来四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减少其国有特性。大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导致的扭曲,其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到底是结构问题还是所有制问题,我们必须以实证的方式把它区分来。
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金融结构不同 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金融结构,认为金融结构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就必须跟实体经济的结构特性相符合。这样其在开放竞争的市场当中要素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在全世界范围内处于最低水平,从而具有竞争力。
现有文献中,研究不同金融安排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常从金融安排本身特性入手,比如有人强调以银行为主发展金融,因银行在信息披露和信息处理上有优势。相反,发达国家的产业通常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因此资本需求的规模大。
新结构经济学强调实体的经济的特性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不同。实际上,有必要加快地区性中小银行的发展,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现在产业比重较高、劳动相对密集、规模相对小且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这意味着中国金融体系当中信贷配置存在扭曲,导致金融资源没有办法配置到经济中最有效率的部门,才会产生金融业发展程度很高,但越发展就对实体经济的贡献越不显著的现象。这是两个竞争性的假说。在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当中,微观基础则为企业的自生能力,即一个具有正常管理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当中不需要外在的保护补贴,就可以获得市面上可以接受的利润率的能力。本文的实证结果也意味着中国当前的银行业改革很有必要改变银行规模过大、过度集中的特征,应落实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面提出的支持地区性中小银行的发展。
中国银行体系非常庞大,但从现有实证研究来看,则发现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没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甚至近年以来,金融业的发展和实体经济产生了负的相关性。早期应该以地区性的中小银行为主,在此基础之上,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地往大银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的方式来发展。
在经济转型方面,新结构经济学承认各种扭曲的内生性,因此主张采用渐进的双轨方式来实现经济转型。从金融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中的企业所需资本不多,金融业给予企业家提供资金,要防范企业家经营能力存在的风险以及其是否可信等,最合适的金融安排是地区性的中小银行。
即使今天来看,80%的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和农户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事实,小企业从大银行当中获得金融服务非常困难,也不可能在金融市场上融资,而且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小企业的比重和重要性不一样。
这意味着中国金融体系当中信贷配置存在扭曲,导致金融资源没有办法配置到经济中最有效率的部门,才会产生金融业发展程度很高,但越发展就对实体经济的贡献越不显著的现象。新结构经济学倡导的是用新古典的方法来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与其决定因素。所有制假说也得到了支持,即控制银行业规模结构效应后,非国有银行市场份额更高的省份,非国有企业比重更高的行业的增长速度也会更快。当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过程就是结构不断变迁,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决定劳动生产率水平,而这些都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
在这方面世界银行等国际发展机构犯了很大的错误,20世纪80年代华盛顿共识改革以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发展中国家推动全国统一的大银行,认为那些原来存在的地区性的比较传统的金融安排是落后的,应该消除,并普遍推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制度赶超的后果可想而知,即金融业未能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
从新结构经济学角度来看,是结构的扭曲导致的,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到2002年之前是一个低收入国家,经济当中主要的生产活动是小农户为主的农业以及微型、小型、中型企业为主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认为,中国的金融结构当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银行,是以大银行为主,而且是国有的,他们有自己的偏好,主要服务国有大企业为主。
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假说,是一个经济体每个时点上的产业、技术以及硬的基础设施和各种 软的制度安排等都是内生的,内生于其在那个时点上的要素禀赋和其结构。一个是官方的数据,即28个产业官方的数据,一个是美国NBER-CES制造业数据,一个是我们的合作者伍晓鹰估算的数据。
一般而言,早期资本需求小、风险小,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随着资本积累和产业升级,越来越往国际前沿靠近,资本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产品技术的风险也越来越高。也有一些文献认为,重要的是金融深化,银行主导还是金融市场主导无关重要。发展中国家通常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它采用的一般为成熟的技术,产品也较为成熟,企业风险主要在于企业家经营能力和诚信。目前,这个方向是明确的,但是步伐非常小。
新结构经济学强调实体的经济的特性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不同。在产业和技术变化之后,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也相应完善,以降低交易费用,才能把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
(本文根据作者在孙冶方金融创新奖颁奖典礼上的主题演讲整理而成。即使今天来看,80%的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和农户。
收入水平低的国家,小企业越多,对创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越高。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金融结构不同 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金融结构,认为金融结构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就必须跟实体经济的结构特性相符合。